文学新势力·第二辑.png

文学新势力·第二辑

邱华栋 张清华 徐可 主编

点击图书书影即可购买

文|张清华

图片

2020年1月,“文学新势力·第一辑”新书发布会

2024年春暖花开的时节,我们迎来了“文学新势力”第二辑的出版。此时,距离第一辑的出版已过去了4年有余,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第一辑新书发布会的盛况犹在昨日,诸多文学界名流参加了那次盛会,引发了各界非常强烈的反响,也激发了文学创作专业的学子们更加高涨的创作热情。这也坚定了我们将文学教育这一神圣事业做优做强的信心。

之后的日子里,我们不断发掘新时代文学人才,又遴选了近20部作品,经过专家与编辑的几轮精选,最终确定了第二辑的12部作品:乔叶《头条故事》、苏宁《经典之夏》、王海雪《白日月光》、崔君《冰淇淋厂冬天在干吗》、舒辉波《燕子啊》、高满航《宫里》、丁小龙《渡海记》、草白《沙漠引路人》、超侠《界格·观察者》、向迅《声音博物馆》、闫文盛《在人间低处》、曹谁《昆仑游》。现在终于面世,标志着我们的文学教育又有了新成果。

这里还是要交代一下这批“文学新势力”作家培养的由来。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和国际写作中心与鲁迅文学院达成合作,在中国作家协会的大力支持下,于2017年秋季正式招收了“非全日制”学术型文学创作硕士研究生。该项合作将鲁迅文学院活泼的办学特色与北师大雄厚的学术力量加以结合,以“学术导师”与“创作导师”加以结合,尽显特色互补的优势。截至该文丛出版之时,北师大与鲁迅文学院合作招收研究生的工作又延展了4年,至2023年已招收了7届学员。所以,也为我们不断发现“文学新势力”和作家人才创造了条件。

再来说说这批作为“文学新势力”的新人。显然,他们大多属于“80后”至“90后”的一代,较之他们的前辈,这批新人的主要差异在于代际经验的不同。前代作家的成长期大都经历过历史的大波大澜,童年也大都有原初和完整的乡村生活经验,所以某种程度上还是受到“总体性经验”支配和支持的一代作家。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可以说寄寓了他对于农业社会生存的全部感受和想象,也寄寓了他对于现当代中国历史巨变的全部记忆与理解。这种具有总体性和原生性的经验与美学,在下一代作家这里早已变得不可能,他们都命定地处在某种“晚生”和“后辈”的自我想象之中,不得不在碎片化、个体化的历史经验与记忆中探索前行。

但换个角度看,这也是所谓“新势力”得以存在和生长的根基与合法条件。“新”在哪里,又何以成为“势力”,这是需要我们想清楚的。“新势力”意味着这样一些内涵:一是有新的文化特质,他们在文化上所拥有的“新人”特色或许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但一定是更具有个性、自主性和独立思考的一代,是拥有新知和新的经验方式的一代,是用新的思维与视角看待人生与世界的一代,是在网络信息时代生存和写作的一代;二是有新的美学属性,这些属性自然更难以总体性的概括来描述,但毫无疑问他们是具有陌生感的一族,是难以用传统范型所涵盖和统摄的一族,是游走和不确定的一族,是空间化和个体性得以充分彰显的一族,当然,也是相对琐屑和相对真实、相对平和和相对日常性的一族。有时我们会觉得不满足,但有时我们又会觉得他们是离理想的文学、离“世界文学”距离越来越近的一族。

再来看看“文学新势力”第二辑的作品。总体而言,本辑作品的构成,在文类上实现了多样性的变化。第一辑完全由中短篇小说集构成,而这一辑中,则有了超侠的科幻小说集、舒辉波的儿童文学作品集,有了闫文盛、向迅、曹谁等人的散文随笔集,同时也不再仅限于“鲁院班”学员,增加了毕业于全日制文学创作班的新锐青年作家,目前工作于鲁迅文学院的崔君的小说集。

在本辑的12位作家中,乔叶显得格外令人瞩目。她在2023年凭借长篇小说《宝水》获得了茅盾文学奖。乔叶的小说语言朴实自然、不事雕琢,却总能勾勒出那些存在于我们身边的平凡中的感动。在她的新作《头条故事》中,我们依然能通过一个个短篇故事感受到这种特质。乔叶就像是平庸日常里的淘金者,无论是《最后的爆米花》中不苟言笑的摊主,还是《卧铺闲话》里热情亲切的老夫妻,抑或《原阳秋》里嘴硬心软的邻居,她用质朴甚至家常的语言,轻而易举地打通了走进他人内心世界的通道。在虚构的故事里,我们得以毫无保留地追溯、回味、咂摸人与人之间纯挚情感的细枝末节,回到平凡生活的最真处。她的这些故事很有时代气息,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和面貌,也总能引起我们的一些思考。

图片 1.png

再来看崔君《冰淇淋厂冬天在干吗》、王海雪《白日月光》、苏宁《经典之夏》、草白《沙漠引路人》。这4位都是女性作家,4部作品大都以女性视角写女性生活,但同时她们又有自身的语言特色和讲述特色。她们把目光投向了少女成长、女性情感、婚姻生活等,用一个个精心编织的故事来展现女性生活的方方面面。4人中崔君年龄最小,关于青春的记忆也更加鲜活。那些记忆像深海里的暗礁,会在日常里冷不丁地突现。她的这本《冰淇淋厂冬天在干吗》,书名即透出几分少女时代的俏皮和纯真。“我”与儿时玩伴离别又重逢,彻夜畅谈的喜悦之后,迎来的是琐碎的磕绊;生病的父亲躺在床上,插着长长的胃管,看上去像一头受伤的大象,“我”与父亲长期以来的对抗,在这一刻变得令人不知所措……崔君用舒展的文字,错落铺开生活的画卷,为我们展现成长的印记和情感的羁绊。王海雪的《白日月光》,从女性的视角出发,共情人物,拆解情感,用8个故事讲述8种悲喜人生。恋爱、结婚,成长、救赎,友情、家庭,每个人生的岔路口都站满蓄势待发的选择者,她们赤手空拳却毫无惧色,从《红色双喜》中顽强抵抗家庭暴力,到《两种时间》的性别觉醒和破除偏见,女性的蜕变不再只是凄美或惨烈的,还可以是面带微笑的,毅然决然的。苏宁的《经典之夏》,敏感、温柔、细腻又不失坚韧,这是苏宁文字的特质。尤其美妙的是,她让我们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完成宏大的叙事。《经典之夏》中,每个个体构建了自己的小小世界,同时又保有一处可以窥探更大世界的接口,他们在独自成长的过程中与外界交换呼吸、同频共振。同我们中的很多人一样,他们在不解与和解间反复横跳,任生活中的温暖与苦痛流连缠绵,在时光流淌中,看见生命的真相。作家草白跳出平凡生活的边界,借助一些富有戏剧性的事件,着力向内探求,试图重新连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拾每个人的内心与灵魂。她的书写并未停留在戏剧性的表面,也不借冲突以哗众取宠,而是以非常人、非常事为切入点,用富有诗意的语言不疾不徐地讲述了一个个有关真实人性的故事。那些留白背后,是更为丰富的情感与张力。

图片 6.png图片 2.png

图片 9.png

图片 8.png

舒辉波是一位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曾获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他的小说,“以天真之眼静观世界,纯净之心面对人生,以轻逸姿态抵达深刻,深情又节制,丰富而辽阔”。舒辉波善于在少年的世界里追寻真挚而又令人动容的爱,以直击心底的穿透力,用饱含深情的视角和笔触,张扬每个生命体的鲜活意义,抒写广袤乡土上的小童趣、大人生。他的这本《燕子啊》是一本不舍得轻易合上的书,一头牛,一只鸟,那些陪我们长大的玩伴,和始终珍藏在心底的无忧时光,都在他缓慢流动的文字中,拼凑成了整个童年。

图片 3.png

同样以乡土为写作对象,高满航的《宫里》则是以成年后的“回归”为主题。经历在外漂泊的风风雨雨,蓦然回首,发现故乡才是归途。高满航深情回望精神成长之地——宫里,当记忆拂过内心的荒原,一系列生与死、逃离与归来、挣扎与救赎的人和事便铺展在宫里的土地上。人生无标准答案,《宫里》也不拘于小说之形,营造出“迷宫”般诡谲多变的氛围,抓住我们脆弱的神经,令深陷在生活这个巨大的阴谋场中的我们,直到故事的尾声才能抽离出来。

图片 4.png

丁小龙是一位颇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家。人间万象,皆如渡海。丁小龙用写作行舟,寻求海之岛屿,安顿心灵。他以敏锐的视角关注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存在的精神困境,深入人物内心,抽丝剥茧地讲述一个个具象化、生活化的人生故事。《万象》中画家在情感上的挣扎、《双生》中被偷走的人生、《渡海记》中妻子无法挽回婚姻的绝望……他们悬浮在这人世,等待着最后的救赎。

图片 5.png

超侠的《界格·观察者》是本辑中唯一一本科幻小说。超侠一直认为,科幻小说不仅仅是给青少年读的,成年人也同样适读。《界格·观察者》便让我们见识了超侠超凡的想象力,他突破了平淡生活可能性的边界。在这部观照现实的科幻作品集中,超侠对人生、世界等方面进行了独特的思考:既有对现代职场内卷带给人们沉重压力的反抗,也有对当今世界人类为了抢夺资源而互相杀戮等现状的控诉,更有对生命意义所在的探寻。这些科幻色彩浓郁的奇思妙想,将为我们重新认识人生、世界乃至畅想宇宙未来打开一扇奇特的窗。

图片 7.png

向迅《声音博物馆》、闫文盛《在人间低处》、曹谁《昆仑游》这三部作品都是散文集。向迅的《声音博物馆》里记录了情感交织与时光流逝的声音。有那么一种说法,当你回想某个故人时,首先想起的是他的声音,而非容貌。《声音博物馆》中,向迅将“通感式”写作极致发挥,向读者演奏了珍藏在他心底里的许多难以忘怀的声音。这或许是比画面更有力的感召:肆意地去回想吧,慷慨地去怀念吧!当时间逐渐远去,你还记得心底里的那些难以忘怀的声音吗?《在人间低处》中,闫文盛将自己一分为二,上篇畅谈身边琐事、人生感怀,字里行间饱含对生活细枝末节的依恋、审视与觉知,向下扎根;下篇则以意识流的写作手法,探讨命运、灵感、关系等深刻议题,向上突破。这些飘飞的文字和游走的思绪,轻而易举地倾诉我们内心中那强烈却又难以言明的情感。《在人间低处》似一道光,明暗间,将生活折射出无限趣味。如果说之前的诸位作家都是以自身成长的经历或者身边的故事为素材,那么曹谁的《昆仑游》则把目光投向了诗和远方。背起背包,踏上征程,摆脱一成不变的生活,诗人曹谁一路向西。从三江源到柴达木,从藏羚羊到棕熊,有关大西北的地理人文、风俗传说、民生民情,他将一路的所见所思全部凝结在了《昆仑游》中。若是没有时间用脚步丈量土地,那便让我们跟随他在文字中云游四方吧。

图片 10.png

图片 12.png

图片 11.png

这12部作品可谓精彩纷呈,以上所述只能简略概括其大概。旁观者说一千句,不及读者自己去观照、去体味其中的丰富和微妙。“总体性”之不存,我们的概括也自然显得苍白无力,不如读者们自己去一 一打量和细细辨识。各方力量的凝结汇聚,才共同促成了此番盛举,为新一代青年学子和青年作家的成长营造了更好的环境。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兼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