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标到课堂

距离有多远?

或者问

作为教师

你的课堂距离课标有多远?

如何才能让理论落地

让实践真正产生

我们想要的效果

如何让课堂和课标

更完美地契合?

今天

向您推荐这本书

或许可以解开你的困惑——

《从语文课标到语文课堂》

吴再柱 著

↑点击图片跳转公众号文章内购买,前十名购买得作者签名版

吴再柱:湖北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黄冈市高层次人才,湖北师范大学、黄冈师范学院“国培计划”特聘专家,黄冈师范学院教育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曾在《中国教育报》《教师博览》等教育报刊发表文章近200篇,其中核心期刊数十篇。应邀在各地做讲座百余场,先后出版《我教语文的感觉》《乡村教师突围》《公民教育与现代学校》等7本专著。其中《乡村教师突围》一书被选入2014年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年度双百”(教师喜爱的100本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

从课标到课堂,距离有多远

从课标到课堂,距离有多远?

或者问,我们距离课标有多远?

许多朋友或许会说:课程标准,我读不懂;专家讲座,我听不懂。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用了一年时间,写了这本《从语文课标到语文课堂》。

这本书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蓝本,紧扣“核心素养”“三种文化”“语文学习任务群”“学业质量”“教学评价”等关键词,以独特的教育视角、丰富的教学案例、通俗的语言表达,对2022新课标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个人认为,其中不乏清醒的认知和可行的方案。

这本书由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彭笠主编撰写序言。在序言中,彭主编这样写道:

“‘语文’与母语教育,同出而异名,都是国民对民族文化的继续与创造,承载着国民对民族成长和国家发展的自觉延续。”

“柱子老师一直在一线耕耘、教学、写作,他的关注点始终未曾离开学生、离开讲台。应该说,他的关注点,很大程度上能够代表中国绝大多数的一线教师(尽管可能绝大多数的一线教师并没有输出给我们看到)。因此当我看到《从语文课标到语文课堂》的开篇即是文化自信的时候,另一层欣慰与喜悦油然而生。”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这本书共四章。

第一章“语文教师与核心素养”,我从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综合体现等五个角度作了简要阐述。

第二章“中华文化与语文教育”,我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外国选文等四个方面来谈“文化与语文教育”的关系。

第三章“学习任务群与语文教育”,我首先谈了对“学习任务群”的理解,然后分别对“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等六个任务群进行了一一解读。

第四章“学业质量与教学评价”,我对语文课程应有的质量观、如何创设语文学习情境、如何融合互联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及学段视角、单元视角、单篇视角、习作视角下的“教—学—评”一体化分别进行了例谈。

其中,关于习作视角的“教—学—评”一体化的文章,还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呢。我最想说,“让‘教—学—评’一体化成为常态”是可以落地生根的。

我认为,本书的内容,切合了新课标的重点、难点,它也是一线教师关注的焦点、痛点。我希望本书能够成为大家新课改的锚点、着力点。

在电视剧《觉醒时代》里,陈独秀的一段演讲让我印象深刻。其中关于“新青年”的六条标准,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具有着非常可贵的时代意义。

这六条标准是:(1)自主的,而非奴隶的;(2)进步的,而非保守的;(3)进取的,而非退隐的;(4)世界的,而非锁国的;(5)实利的,而非虚文的;(6)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作为“新青年”“新教师”的我们,也可用这六条标准来改造我们的工作学习,改造我们的教育教学。我希望这本书能为读者改造学习、改造教学、用好课标、优化课堂,助上一臂之力。

本书的最后一篇文章,是我2023年2月17日在《中国教育报·课程周刊》上,以“名师反思录”的名义发表的一篇长文。文章从教法、写作、应考等角度,对我从教生涯中的“成长拐点”“教学亮点”作了一个简要回顾。我也想以此文告诉读者:

从课标到课堂,也许只在一念之间,也许只有一本书的距离,这本书就是《从语文课标到语文课堂》。

每次拿到新书,作为作者,我总是既欣喜又不安。欣喜的是,长时间的劳动付出,终于有了结果,仿佛母亲们历经十月怀胎之苦后,迎来一朝分娩的幸福;不安的则是,因为学养不足、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浅薄、谬误之处。好在当下信息畅通,而且许多读者学识广博、慧眼识金,就当本书是新课标的一碟开胃菜吧。

阅读主张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我认为,教师阅读应在“浪漫”与“精确”之间寻找一个最大公约数。所谓“浪漫”,就是阅读很随性,没有明确的阅读目的,碰到啥就看啥,别人聊啥也跟着凑热闹。所谓“精确”,就是阅读的目的性很强,一个时间周期主攻某一本书或某一类书,把阅读、写作、研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在这个书籍过剩时代,我更偏向于精确式阅读。以专业为圆心,以研究、写作为半径,选书、购书、读书、作文、著书,将更能提高阅读效率和专业素养。

来源|“河南教师”微信公众号